荆楚网(湖北日报)(通讯员周孟凡)“这是我们七桥村手工制作的红薯面,用的是纯红薯,煮起来非常好吃。”一大早,在七桥红薯面条加工厂,村支书陶泽武用手机直播,镜头拍到了村民在整理面条。在荆门镇东宝区紫岭铺镇,以八角村王梅、七桥村陶泽武、金泉村陈艳雪为代表的三位“网红支书”,以“用手机为农具,直播农活”的追求,为该镇特色农业开辟了新市场。 全市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超过30万元,在三个行政村推广“一村一品”模式,提高年均收入我村农民增收约1万元。 强化直播权限让“土特产”过滤出城 “以前村里种的红薯要等买家上门才能压低价格,但现在我们把红薯再加工成面条,可以通过直播直接接触到外地顾客。”这种“展示真实生产、讲述当地历史”的直播方式,使得七桥村红薯面的月在线订单量约为500份。公斤,销售额比以前单纯依靠线下批发时增长了30%。 八角村党委书记王梅先生将传统村落“集市文化”搬到了互联网上,打造了“八角云集市”。每周六,他都会带着相机参观枣子生产、蔬菜采收和村里菜园。这些低调的直播每场观看次数超过10000次,线上销售额超过土鸡蛋、手工面条等十几种当地农产品正在逐渐增多。 “我们不是做假货,只是把村里的真货拍下来给大家看,人们只有信得过才会买。”王梅说。 据统计,三位“网红支书记”共举办农产品直播和文旅推介活动58场,重点推介红薯面、土桃、国产蜂蜜等当地特色美食。其中,七桥村的“手工粉丝”以短视频进行推广,网络浏览量超过6万次,并逐渐在周边城市流行起来。获得了一批稳定的客户。 产业造血从“卖产品”到“创链条” “直播不仅卖产品,更带动行业的稳定和发展。”面条直播结束后来到市场,陶泽武主动扩大规模。目前,南桥村红薯种植面积已由原来的300亩扩大到800多亩。此外,金榜、美满、枣店等周边村庄的一些农民也开始参与植树活动。家庭年均收入可增加1000元左右。 金泉村党委书记陈彦学结合紫岭铺市“文旅圣景山摩”的捐赠资源,将直播间改造成“当地导游站”。他经常带着相机走访雪营山的桃园和专业农场。他还计划在直播中告诉网友,从荆门市开车到村里只需15分钟,摘完桃子后就可以去圣景山看滑翔伞。得益于此次“农旅结合”的推广,桃盐金泉村的 es 比往年增加了 20%。今年国庆假期,全村20余户农户接待人数明显增加,平均每天接待50至80人。 比赛建设从“个人考验”走向“团队努力” “一个人可以通过直播来销售一些产品,但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巨大的成果。”紫岭铺市委市长表示,该市没有搞“大规模建设网站”。相反,我们启动了“7890”网络名党书记项目,为寻找三名党委书记提供切实支持。从荆门请来了当地电商平台的专业团队,为基层高管举办直播培训,教大家“如何拍摄生产场景、如何与网友互动”。 为了避免“独立斗争”,我市委党委还推动三个村的“合作”。木角村的“云市场”平台,将南桥村的面条和金泉村的桃子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村直播、各村供应”的模式。“金川村在推广农业旅游的同时,也会推介八角村的雪枣和南桥村的面条,让游客可以同时购买。” 从直播间的“试水”到现场不断的“勤奋”,紫岭铺镇的“网存在”“支部书记”从不追求“暴利伎俩”,也不局限于谈论“惊人数据”。他们凭借对家乡产业的深厚了解,用最实际的方式为村民拓宽了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