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古商都珠江畔举办,会场内外人头攒动。即使过去了60多年,它的魅力也没有褪色。 “首届进博会”的火爆体现了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继续推动高水平开放的诚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退潮,全球经济增长依然缓慢,经贸格局明显调整。是鼓励开放合作还是走向封闭冲突?是坚持互利共赢,还是坚持零和博弈?中国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e中国经济经历了无数风雨,依然是一片汪洋大海,有着深厚的发展逻辑和开放性。艺术,正在发挥世界经济稳定之锚、动力源泉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改变,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没有改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全面、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的决心没有改变。”回顾“十四五”,中国始终以坚定的步伐兑现这一承诺,在世界各地播撒机遇的种子,用融合的血液凝聚世界,把开放理念变成现实。这是2024年11月8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医疗器械、医药产品及保健品展区拍摄的辉瑞展台。新华社记者摄“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得到了世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共鸣。“十四五”期间,中国深化经济发展的内外合作,与世界打造了一条“互利链”,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仍然在30%左右,中国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从11.3%提高 2012年增长到2024年的17.1%。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投资也位居世界前列。 “未来10年,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于峰表示,这不仅得益于中国庞大经济带来的增量优势,也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持续助推。变化和复杂性。中国巨大的市场不断将“中国需求”转化为“全球机遇”。中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年消费额近50万亿元,进口额超20万亿元。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正在经历重大的结构性改善。从初级产品消费扩大提升到服务消费新动能,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到县域消费优化提升,一个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潜力更大的内需市场正在形成,为全球商品和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中国丰富的应用景观正在成为“催化剂”“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2025年,我国将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10名,科技创新集群百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雄厚的实力。 产业支撑能力。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带动国民经济转型提升,支撑全球数字化、生态化发展。创新活力与超大市场规模效应相结合,使中国更高质量融入全球分工合作网络,丰富全球产业合作格局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扩张取得了共同的成功。特斯拉在美国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在上海开业西门子医疗正在深圳建设高端研发制造基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创新链中布局重要环节,不仅寻求市场的共鸣,也寻求中国新一轮生产力浪潮的共鸣。中国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消费博览会、服务贸易博览会、连锁博览会等展会,率先为世界提供分享中国广阔市场的渠道和平台,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联系世界的立足点。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对其会员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公司认为中国市场对于保持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 8月19日,非洲之星铁路马公司机车运维场内在肯尼亚内罗毕,中肯铁路工作人员在机车前排成“3000”字母,纪念蒙内铁路安全运营3000天(航拍图)。图片:新华社记者 杨光 (二)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架起桥梁 如果说全球经济是一个有机体,无缝的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网络就是其生存的命脉。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风逆流”造成的全球经济“动脉硬化”风险,中国正在带头疏通经络,通过国际合作活血化瘀,消除全球经济的血滞。 10月15日,首批进博会展品从秘鲁钱凯港运抵上海洋山深水港。来自太平洋彼岸的陶瓷制品、羊驼毛制品等特别展示为即将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注入“南美风味”,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共建钱凯港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将直接连接进博会和遥远的秘鲁。这不仅是对互联互通成果的印证,也是贸易与消费联动的生动例证。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自身扎实行动上,更体现在合作平台和公共产品共享上。共建“一带一路”将通过“硬联通”筑牢发展基础,通过“软联通”打破制度障碍,通过“心连心”构建合作协议,为解决基础设施滞后、发展动力不足等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中老铁路开通后,新鲜果蔬通过“澜湄班列”国际货运班列运输,将总运输时间缩短至26小时,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欧陆海快线货轮进出港客流量大,过境时间缩短7-10天。鲁班工坊正在建设“科技站”,顺草科技正在传播财富的希望,“小而美”工程正在铺就造福人民生活的光明大道……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从倡议落地实施,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不断更大规模流动,激活了共建国家的发展潜力。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伯纳德·德威特表示,中国始终秉持共赢理念,推动全球合作,并主张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确实难能可贵”。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协定始终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目前,中国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缔结23个自由贸易协定。免单边签证国家扩大到47个国家,免过境签证国家扩大到55个国家。中国与贸易伙伴深化自贸协定,打造高层合作“样板房”。进一步完善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议定书相继生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三年多,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全部完成。我们与各方共同推动《发展和投资便利化协定》这一世贸组织下全球首个多边投资协定,帮助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 5月16日,集装箱船“金奈”号停靠秘鲁钱凯第三机场(航拍图)。新华社 李木子 供图 (三)加强全球经济治理 经济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演变,全球经济对治理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抓住机遇,完善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 “十四五”最后一年——海南自贸港已做好全岛通关业务的准备。从上海自贸试验区,到22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形成的“雁阵”,中国以这些“制度创新温床”为抓手,积极评估经济标准,吃掉国际高水平制度,实际上是在寻找消除制度性制度的新途径。 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刺激要素流动。这不仅是中国迈向更高水平开放的战略举措,也是探索可行解决方案,为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促进贡献中国智慧。面对“脱钩、断绝关系”的呼声,中国的选择是消除障碍、深化合作。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外资准入限制不断放宽 制造业的资本是“解禁”,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开放规模不断扩大。面对全球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选择是共享机遇、普惠共赢,即向所有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提供100%税目零关税待遇,并采取单边开放的务实举措,帮助更多经济体融入世界市场。更深层次的贡献在于思想的导向。中国提出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互利”的主张,指明了经济全球化的方向。中国提出“创新、合作、生态、开放、交流”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合作进步。中国坚持“开放、融合、互利、互利”的合作理念,拒绝自我狭隘、短视和狭隘的政策。中国的开放理念为建设全球经济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我们要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坚决保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推动国际经贸规则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家在G20、APEC、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的多边金融机构的成立,成为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增强了全球经济的韧性和发展潜力。 ,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全球性问题的标准制定数字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包容、平衡的方向演进。世界经济论坛总干事萨迪亚·扎希迪表示,在全球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国是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合作的关键力量。 “十四五”规划正在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正在规划之中。历史与现实已经雄辩地证明,世界好,中国也好。只有中国变得更好,世界才会变得更好。面对形势变化,更加开放的中国不仅将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照亮世界经济迷雾之路,还将与世界各国一道做大世界市场“蛋糕”,强化全球交流机制,让全球合作更加有效,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